今日顺庆 谷芳 实习生 周敏
茅草房难挡风霜雨露,土坯房黑暗无光,木质穿逗结构低矮狭窄,砖瓦房宽敞明亮………光阴荏苒,时移世易,童颜渐成白发,曾是懵懂少年的临江寺村村民何顺忠 、吕恒全雪鬓霜鬟。在这两位老人看来,在新中国成立70年里,该村遗留的木质穿逗结构和砖木、石木结构瓦房,就是见证农村住房华丽转身的一块“活化石”。
住在茅草房 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
“解放前,遇上天干,1亩田产100斤稻谷。父母亲与4个兄弟、3个妹妹,一年靠着500多斤稻谷过活。”出生于1940年的何顺忠,今年79岁,即将步入耋耄之年的他,对前尘往事依然记忆犹新。
与新中国同龄的吕恒全,同何顺忠一样,见证了4次房屋改建,茅草房——土坯房——石、木结构的瓦房——钢筋、混凝土浇筑楼房伴随着他们成长。
“土地改革后,像我们这些无地少地的农民,既分得了土地,又分得了住房。”
“建国初期,由于经济力量薄弱,农村新建、改建住房的寥寥无几。”
“咸菜萝卜、玉米糊糊、红苕从冬吃到春,冰雪天里草鞋都没得穿,有个茅草棚住就算是安逸的了!”
……
在青山绵延、绿树掩映的乡村道路边,两位七旬老人你一言我一语,细细讲述家乡的故事。
1958年,年仅17岁的何顺忠由父母亲做主,和大一岁的妻子结婚。而后,其兄弟姐妹相继成家立业。“几个兄弟都已经结婚,仅有的1间半住房哪里挤得下全家人!”何顺忠感慨,曾经朝夕相处、形影不离的兄弟只有分家产、自立门户。
“家里穷,只分得了几根碗口粗的柱头。”1961年,何顺忠和妻子就地取材,捆扎竹木、利用稻草麦秆、高粱杆,以篱笆围墙,搭建起一个10余平米的简易茅草棚作为栖身之所。“日晒夜露,茅草棚顶隔一两年就要翻修一次,倘若遇上狂风大雨,稻草被掀开,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。”何顺忠说道。
“我们那时,6个人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里,屋里摆有桌子板凳、柜子等,局促不堪,更别提什么独立卫生间。”吕恒全同样感同身受,盛夏的夜晚,河里水花四溅,一群大老爷们在河里洗澡。妇女们则拿一个木质大盆,搭一个长条板凳在屋子里的角落或猪圈里冲凉,臭气熏天,蚊虫满天飞。
一家七口人 住进24平米石木房
雨后的临江寺村烟雾缭绕,笼罩着山林。站在山腰向下远眺,一幢幢低矮、破旧,空无一人的老房子墙面斑驳、摇摇欲坠。“这就是村民居住条件蝶变后保留下的‘活化石’……”何顺忠 、吕恒全不约而同地说。
沿着通村公路进入便民小道,一片绿得发亮、高约半米的杂草,将两栋年代久远的石木结构瓦房团团围住。房屋四周,一根根四五米高的石柱均匀、整齐地分布;一张张光滑平整,长约0.5米、高2米的大青石板沿地基布局,紧紧地镶嵌在一起,不留一点缝隙;透过四四方方的木质窗户,篾筛、竹筐、木锯散乱地摆放在各个角落。
“这栋保存完好的是我哥哥的老房子,虽经受40多年的风吹雨打,依然可见昔日的模样。”踩在湿滑的泥土上,何顺忠用手指着房屋门前一根发霉开裂、但依然笔直挺拔的圆木柱头说。
“冬天人多挤着暖和,夏天可就热得难受!”上世纪70年代,住茅草棚的何顺忠修建了2间遮风挡雨的石木结构瓦房,在这24平方米的空间里居住着一家老小7口人。盛夏时节,他与孩子们拿一张竹席铺在院坝里的石板上,乘凉睡觉。
在何顺忠看来,石木结构瓦房低矮狭窄、潮湿阴暗,却不能掩盖那一代人的勤劳与智慧。“四五米的石条从石头到石柱,要经过二锤、钢钎、錾子等数十次敲打,在打石匠娴熟的技艺下,变成可用的建房材料。”何顺忠说,房梁、木门则采用嵌入式的榫卯结构,不用一根钉子也可搭建得结实、稳固。
吕恒文告诉记者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推行后,田地里稻浪滚滚,玉米金黄,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后,木质穿逗结构和砖木、石木结构瓦房, 砖混结构楼房相继开工建设,茅草房逐渐退出村民的视野,留存下来的大多成为了堆放农家肥的灰棚、牛圈。
建起小楼房 群众幸福感节节高
“这栋砖瓦房是2000年后修建的,楼上楼下近300个平方米……”走进何顺忠家的厨房,一股清澈的山泉从一根细小的塑料水管里哗哗流出,滴在青石板水缸里,激起层层水纹。一旁,贴满酒红色瓷砖的灶台,干净、整洁。 轻轻推开碗柜的玻璃门,饭碗、菜碟、汤匙等餐具摆放整齐。
据了解,在改革开放后,临江寺村的剩余劳动力纷纷前往福建、广东等沿海打工挣钱。随着人口的流动,先进的理念被带入农村,盖一座现代化的“新房子”成为村里人最有“面子”的事。“打石头、挖地基、背砂、抬水平、拌混凝土、砌砖……”改善居住环境,修建结实牢固、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在该村如火如荼。
“我家建房那会儿条件艰苦,公路不通,钢筋水泥、砂石砖头全靠人担肩抗。”何顺忠回忆道,去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后,又安装了太阳能路灯,到潆溪街道女儿家探亲再也不怕下雨路滑。如今,何顺忠的7口之家已经四世同堂,成为拥有44名成员的大家庭。
吕恒文补充道,2005年后,现代化的沙发、茶几、床垫、空调、电冰箱、洗衣机、热水器、太阳能等家具家电,相继走进农家小院,老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。
与何顺忠家仅一邻之隔的是贫困户吕思德的新房,白墙红瓦、粉饰一新,堂屋中央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。“我原来住的是1974年修建的木头房子,前两年失火烧毁。”步履蹒跚的吕思德缓缓地说,感谢党的好政策,他住上了80多平方米的好房子。
“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如今华丽蜕变,住得舒适、到城里买房成为全新时尚。”临江寺村驻村书记袁龙介绍,近3年来,得益于精准扶贫的政策,该村完成C、D级危房改造18户,贫困人口也实现了“安居梦”。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,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断增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