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拌桶到收割机 顺庆农民越来越“洋盘”
今日顺庆 2019-09-20 18:53:53

今日顺庆 赵效泉

“任杨,听说你家的几十亩地已经耕完了,请你也帮我耕一下。”“要得,我明天就把旋耕机开来帮你耕。”任杨是顺庆区新复乡种粮大户,承包了村里40多亩田地,眼下正是秋种时节,他每天驾驶着旋耕机驰骋在田野上,忙着翻耕准备种油菜、麦子的旱地。村民看到任杨的“铁牛”牛哄哄地在田间地头跑,效率极高,都纷纷找他帮忙耕田犁地。

甩开膀子拌   一季水稻收一月

任杨,一个40多岁的精干小伙子,在其父辈的影响下,拥有深深土地情怀的他,逐渐成为青木桥村的种粮大户。由于祖辈都是农民,任杨的家中如今还保留有诸如连枷、犁、耙、拌桶等较为原始的农用器具。

拌桶

“拌桶是父辈们收稻谷时用到的必备农具之一。”任杨说,以前收稻谷都是先用镰刀将稻谷割断,如果是割的稻穗,就直接背回家用连枷打,如果稻穗和稻草一起割,就甩开膀子在拌桶里摔打。“小小一把稻谷至少需要在拌桶的板壁上反复摔打3次,才能使谷粒脱落。” 任杨说,那种土办法既耗费时间,更耗费力气,一天下来,就算是青壮年劳力,也会感到手膀酸痛,难以承受第二天的农活。

“那个时候,每到水稻收获季节,左邻右舍就相互帮忙,要持续整整个把月才能将田里的水稻收完。”任杨继续道,稻谷收完,还得反反复复晾晒、扬壳,遇到连续阴雨天气,收回家的稻谷往往会生霉、长芽。

“稻草也不能浪费,要晒干后背回家,用来当做柴禾或者牲畜过冬的饲料。”任杨说,打掉谷粒的稻草要扎成人形,立在田坎、山坡等向阳处,待晒干后,农民就用背架子、纤担运回家,或堆放在屋檐下,或码成一棵“草树”于山坡。“等稻草收完,一般也就到了中秋节。”任杨说,因为那时还没有大量推广使用农业机械,农民的生产力十分低下,效率不高,从处暑前后“开镰”,要前前后后忙一个月才能真正将田里的水稻、稻草收完。

脚踩打谷机   半自动收稻好“拉风”

由于没有农业机械,父辈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异常辛苦。直到家庭联产承包制后,一些小型农业机械才在农村慢慢推广使用。“出现最早的农业机械恐怕要算打谷机了。”任杨说,打谷机有两种,一种是手摇式,一种是脚踏式。脚踏式更省力,简直就是农民收稻的神器。

打谷机

“脚踏式打谷机的原理很简单,就是用脚做功,利用打谷机高速旋转的铁齿脱粒。”任杨介绍,打谷机的主体是一个铁制的圆筒,筒上装有平直的木条,木条上均匀地嵌着弯成倒“U”形的铁丝,这些铁丝就像打谷机的牙齿。收稻时,将打谷机卡在拌桶两侧的板壁上,为防止谷粒散落,往往还在打谷机上方罩一个木框结构的塑料棚,在脚踩筒转中,“铁牙齿”就将颗颗稻谷脱进了拌桶。“速度非常快,也比拌拌桶更省力。”任杨说。

 如果说脚踏式打谷机是“鸟枪”,那么柴油驱动的打谷机就是“大炮”了。任杨介绍,到本世纪初,出现了由柴油机作为动力的打谷机,农民收水稻就更加轻松了。“脚踏式打谷机必须有一人专门踩踏,柴油打谷机则‘解放’了一个人力。”任杨介绍,一般由两个人站在打谷机旁,负责将稻谷“喂”进打谷机脱粒,为了不让打谷机耗油空转,还需要几个人负责将割倒的稻谷运送到靠近打谷机的位置。“这种机械动力的效率已经比较高了,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跟上机械的节奏。”任杨说,与甩开膀子拌稻穗相比,小型农机的使用让农民种田收稻更轻松。

驾驶收割机   种田农民“开”进现代化

“随着科技的发展,像打谷机这样的‘半自动化’也已经成了历史。”任杨表示,他之所以能成为种粮大户,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了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。

“今年种了40亩水稻,从播种都收获,全程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。”任杨说,今年春季,他先用旋耕机将水田深耕、耙平,再操控无人机飞了半天,就把40亩的稻种播完了。在后来的管护中,任杨用机械喷雾器喷洒农药;在水稻收割时,驾驶的是收割机,只用不到三天时间就将40亩水稻收完。“种的水稻面积比原来多出数倍,但使用的人力却比原来还少。”任杨说,现代农机的使用,不仅为他省了人力、成本,还让收割的水稻更干净、更容易晾晒,父辈们以前要种40亩水稻,这简直就是不敢想的事情。

无人机播种

从拌桶到联合收割机,这仅仅只是顺庆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的一个方面。据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顺庆主要为丘陵地形,农业机械主要为中小型农机。“今年秋收秋种期间,全区投入的各种大中小型农机有4000余台(套),大幅提高了秋收秋种的进度。”该负责人说,截至今年,该区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等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率已达到55%。


打开APP阅读全文
相关新闻
×
前往APP查看全文,体验更佳!
确定
取消